找到相关内容110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哲学的重点何以落在主体性与道德性?

    超乎一切对象,故人面对苍茫之宇宙时,恐怖的心理油然而生。宇宙的苍茫,天灾的残酷,都可引起恐怖的意识。耶教视人皆有原罪,在上帝跟前卑不足道,更视天灾为上帝对人间恶的惩罚,带著原罪的人们在天灾之中,只有怖栗...

    牟宗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2968584.html
  • 佛教对全球问题概观

    伦敦多处地铁站因为遭受恐怖分子以炸弹攻击,一时人心惶惶,尤其二○○三年五月的一场SARS流行,更是打乱了举世人类的生活步调……。   其实,不管天灾还是人祸,世间上的一切灾难都是人类共业所造成。尤其一些看似起因于不可抗拒的天灾,追根究底也都是源于人类的贪瞋无明,因为人类需索无度,不懂得善待地球,过度开发、使用的结果,自然引起大自然的反扑,因此我曾经说过:「世间上的问题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1868881.html
  • 念佛诵经有甚么好处

      编者按: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九日上午十时三十分,在衍空法师及道子法师的带领下,香港佛教联合会六十多位弘法使者云集西方寺。永惺长老喜见那么多的青年佛子诚心礼忏,故特于午斋后,为他们宣演法语,以勉励...

    永惺长老开示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204028259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佛教相信在劫难逃、在数难逃之说吗?

    rsquo;的执法行为,唯有自然的灾变及人力无从抗拒而遭的劫难,始为‘天数’。所以,魔王杀人,恶业极重,也是要受恶报的。   如果是来自火、水、风等的天灾杀人,则是自然的报应,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533411683.html
  • 佛教相信在劫难逃、在数难逃之说吗?

    风等的天灾杀人,则是自然的报应,其中没有人格的魔力或出于某些恶人的意欲,乃是造业者直接受报。所以在佛经中只有说火、水、风等自然的劫难,没有说由魔或魔的代理人来执行众生的恶报。因为被魔王杀的人,虽然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0444835.html
  •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

    过于孔子的。  孔子家语说:“哀公问于孔子曰:国家之存亡祸福,信有天命,非为人也”,孔子对曰:“存亡祸福,皆己而已,天灾地妖,不能加也”。公曰:“善,吾子之言,岂有其事乎”?孔子曰:“昔者殷王帝辛之世...,桑谷于朝,七日大拱,占之者曰:桑谷野木而不合生朝,意者国亡乎?太戊恐骇,侧身修行,思先王之政,明养民之道,三年之后,远方慕义重绎至者十有六国。此即己逆天时,得祸为福者也。故天灾地妖,所以儆人主者;...

    竺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4753733.html
  • 好德:阴德和阳德——如何积德

    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,也会倾家荡产,难怪《大宝积经》上会说:‘一切财物都是天灾、人祸、盗贼、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。’  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,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,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,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。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(佛经上叫做‘福田’)取之于社会,用之于社会,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,而不致被天灾、人祸、盗贼、官府和败家子所夺去。所以古人劝我们要布施积德: 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60587265.html
  • 永惺法师毕生菩提路

    过不了两个月,一场无情暴雨引发山洪,冲毁简陋的净舍和山坡木屋,僧人顿时变为无地栖身的灾民,依靠政府救济。然而坏事往往变成好事,因为这场天灾引起社会的关注,各方善信参与重建东林,最终盖成了两座石屋,名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434390764.html
  • 问:如何积德?

    赔本,将来万一遇到败家子,也会倾家荡产,难怪《大宝积经》上会说:‘一切财物都是天灾、人祸、盗贼、官府和败家子这五家所共有的。’ 享受物质就是消耗福报,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乐,这是很肤浅而又很短暂的,享用过的财物永远不能再属于自己。只有把财物施舍在适当的地方(佛经上叫做‘福田’)取之于社会,用之于社会,那么财物才具有永恒的意义,而不致被天灾、人祸、盗贼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4211194699.html
  • 弘一法师: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

    庚辰地藏诞日在永春   予来永春,迄今一年有半。在去夏时王梦惺居士来信,为言拟偕林子坚居士等将来普济寺,请予讲经。斯时予曾复一函,俟秋凉后即入城讲《金刚经》大意三日。及秋七月,予以掩关习禅,乃...

    弘一大师讲述 王梦惺记

    |地藏|地藏经|弘一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9/102716640.html